新時代的征程步履鏗鏘,中原大地正悄然卸下“重”裝,換上一身輕盈的綠色行頭。從連片的光伏矩陣到旋轉的風電機組,從穿梭不息的新能源車輛到市井街巷的低碳日常……一場圍繞“降碳”的深刻變革,正在重塑河南的發展軌跡。河南如何以減碳排、輕負擔、可持續的全新姿態,回答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問?記者進行了采訪。
能源結構持續優化
一頭連著清潔能源資源豐富的西部,一頭通向經濟社會用電需求不斷增長的中部,青海—河南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跨越1500多公里,將青藏高原的“綠電”傳輸至河南全省、華中各地,在促進青海能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同時,也讓河南逐步減少對煤炭資源的依賴。
“作為大型制造業企業,我們的生產對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要求較高。青豫直流的清潔電為企業高效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,解除了后顧之憂。”9月4日,河南駿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袁天嘯說。
2020年至今,已有超過700億千瓦時的青海“綠電”沿著這條“電力天路”匯入河南電網,相當于減少河南火電機組標煤消耗2232萬噸。
河南電網處于全國聯網、西電東送、南北互供的重要樞紐位置,目前省內在運(含過境)特高壓已達“5站16線”,資源大范圍配置優勢持續增強,外電入豫輸送能力超過2000萬千瓦。在輸送通道用足的情況下,可滿足全省四分之一左右的負荷需求,支撐電力保供、能源轉型的作用進一步增強。
能源供給持續優化,經濟發展向綠向新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河南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突破8500萬千瓦,比2020年增長了162%,實現了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超1000億千瓦時、裝機占比超50%的“雙突破”。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,煤炭消費占比持續下降,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18%,比2020年提升約7個百分點;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持續提升,可再生能源消納量占總用電量的比重接近40%。
綠色運輸全面推進
近日,“豫交投001”號純電動新能源智能貨船再一次劃破水面,從周口港出發,駛向江蘇太倉等地,以測試不同水深條件下的船舶性能。相比傳統柴油動力,這艘千噸級新能源智能貨船可減少碳排放90%以上,電耗為每公里7.35千瓦時,燃料成本降低85%。
“‘豫交投001’號的下水,為河南內河流域船舶的電動化改造蹚出了一條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‘綠色路徑’,也標志著我省內河航運踏入了綠色化、智能化的新時代。”河南交投港航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。
當前,河南正迎來內河航運復興的黃金窗口期,淮河、沙潁河等航道升級如火如荼,“通江達海”的藍圖徐徐展開。發展新能源船舶,是河南在激活“黃金水道”經濟價值與守護“綠水青山”生態底線之間,尋求到的共贏方案。
探索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,這只是一個縮影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我省積極提升清潔運輸比例,大力推進“公轉鐵”“公轉水”,加快發展公鐵、鐵水等多式聯運,構建“外集內配、綠色聯運”的物流配送體系。鐵海聯運班列年發送量18.9萬標箱,內河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10萬標箱;累計建成投運14條鐵路專用線,高速公路服務區實現充電樁全覆蓋,持續為運輸服務“增綠續航”。
倡導低碳生活風尚
“以前覺得碳普惠、碳達峰碳中和等離我們很遙遠,通過電子招投標項目,拿到這張寫著‘減少1448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’的證書,實實在在感受到節能減碳就在身邊。”近日,省內一家單位基建辦負責人說。
據悉,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碳減排量化公示板塊上線一年多來,累計為3560個項目發放了碳減排證書。通過推廣應用電子招標采購“綠色交易”,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266.4噸,約等于3286畝森林一年的固碳量,相當于減少紙張打印2849.9萬頁、差旅客運周轉1073.1萬人公里、酒店住宿2.6萬人日。
天藍水碧大家呵護,節約環保體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在家進行垃圾分類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、購物使用自備布袋……越來越多的人堅持從自身做起、從身邊小事做起,積極傳播、踐行綠色低碳理念。
各大電商平臺上,有“一級能效”標識的空調、冰箱等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;循環經濟產業園里,“退役”后的電視機、電腦等廢舊家電經過智能拆解線,變成再生金屬、再生塑料、循環部件,重新進入產業鏈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我省新建建筑100%執行節能標準;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較2020年降低32%以上;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15%、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。
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當綠色發展的“齒輪”咬合進中原崛起的每一處肌理,河南正以“降碳”為筆,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畫卷。